这本书是既多年前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之后,再一次看社会学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看到本书中对韦伯的介绍有点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想通过该书去看看这个社会。尤其是在自己想做产品经理之后,社会学的内容对理解这个社会,理解人有着莫大的帮助,而理解人,理解用户,以至于从用户观察中看到普遍的需求是产品经理的关键素质,所以,开始看本书。本书是自己在社会领域的第一本书,后边会顺着它去细看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书籍,期待能从宏观的角度上去理解、把握事物。
明确的目标:
思路:
4钟资产
阶级分类模型
阶级位置、意识、实践
分类模型
对很多人进行划分,得到社会分层的抽样
问题包括
组织资源(权力资源)
经济资源
文化(技术)资源
方法:ISEI(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依据:收入、教育、职业结构
倒丁社会带来的结构紧张问题
我国的中间阶级太小,主要包括
集中型社会
费正清说2个中国的特征
官民社会
精英层
中国王朝周期律
家庭纽带弥合社会差异
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的身份制
户籍制度
干部与工人身份的区分
干部分层体系
工作单位与身份
农民开始脱离农业劳动到农村乡镇私营企业就业,2006年达到2632万
城市中持城市户口的体力劳动者下降,1991年9068万,2006年4612万
农村直接从事农业劳动的从79年的80%,到98年34.52,06年的23.77%
乡镇农民工78年2826.6万,98年12537万,06年14680万人
个体、私营工商层的兴起,从94年500.8万人,98年7823万人,04年9605万人,06年11745万人。05年民营经济站GDP比重65%。
这些变化对社会的身份制产生的很大的影响
单位制的变迁
社区生活的变迁
单位为自身“争利益”的想象更加突出【点】
政策群概念
政府主导型社会
政策改变结构
理想情况下政府对经济、对市场的干预措施
历史事件
56年社会主义改造
66年文革
79年改革开放
92年南方讲话
03年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社会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众多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为维持社会整体平衡发挥着一定作用
对社会分工的认识
社会整合
阶级的分化(弱化)
最终体现在职业群体
中国
社会失范现象
社会共同体
以小镇为对象进行分析
400中谋生方式可分成2类
通过社会调查、参与观察等,研究一个完整社区的分层
分成了6层
上上层
下上层
上中层
下中层
上下层
下下层
怎样才能达到社会秩序?
价值观念与分层6要素
分层的首、次要素
AGIL理论
4个相应机构
分层的基本维度
共同体与社会分层
定义: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感觉
3钟共同体
阶级
身份群体
政党
对阶级的定位
对阶级行动的怀疑
关于阶级斗争的研究
关于身份群体
产生的3种基础
维持共同体
2种类型
市场能力
个人可以带到市场上增强其讨价地位的各种形式的属性
谁稀缺,谁有利
三种市场能力
阶级关系的结构化:从市场能力到阶级形成之间的过程称为结构化
社会流动:间接结构化
直接结构化
阶级冲突与矛盾
区分阶级的界限
社会屏蔽与社会排他理论
社会团体试图将获得资源和机会的可能性归属到具有某种资格的小圈子里,以获得最大收益。
任何一种社会排他都可以定义为剥削
排他制度
财产制度
专业资格,技术证书制度
集体排他与个体排他
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
社会文化缓冲带
阶级起源于社会分工与私有制
阶级产生原因
阶级形成的过程
阶级斗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预言
马克思分层
劳动力所有者
资本所有者
土地所有者
基本问题:阶级冲突或者社会冲突是资本主义特有还是工业生产的必然结果
冲突型社会模式
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
权力、权威与强制型协作团体
冲突的正面效果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将全世界分为核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
一个国家内部的阶级差异和阶级斗争,需要将这个国家放到世界体系中才能搞清楚【点】
对中国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的看法
世界体系论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
经济的周期韵律
扩大中产阶级,改变底层过于巨大的现状,摆脱我国在世界体系中的边缘位置。
与心理学(人格)的差异:宏观与微观的差别
社会学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去分析人,心理学是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仅从心理学的角度知道其人格特点,很多时候缺少着实用性,(一定程度上也缺少判断的准确性),但如果结合社会学,先从宏观上进行分析,再从微观上进行分析,不仅更准确一些,也更能效一些,有种融会贯通的感觉。
另一方面即可以在宏观分层的基础上去研究人格特征的分布情况,也可以反过来研究人格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
与经济学的关系
很多社会学家都是经济学出身,这说明了经济学对社会学的影响,在我看来,它俩之间还有异同点:
这里提出一个假设
社会的简单性促生了社会的矛盾性(革命),社会的矛盾性促进了社会的创造性,社会的创造性促进了社会的多元性,社会多元性(复杂性)造就了社会的稳定性,社会的稳定性降低了社会的矛盾性,从而降低了创造性,也就降低了社会的多元性,从而降低了社会的稳定性。
简单归纳:矛盾 => 创造 => 多元 => 稳定 => 降低创造 => (降级稳定)
功能、结构、意识、行为
生物学中有功能与结构相适应,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样的功能,这一点同样适合于社会学领域。
社会功能与社会分层相适应,社会分层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限制个人意识,个人意识决定个人行为。行为反过来促进意识,意识也反作用于结构,又修改了社会的功能。
气球理论
在真个流派的介绍过程中,阶级就像是在气球上的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气球越来越大,起初距离挺进的点,也被拉开距离,而拉开的距离,被填入了更多的点,社会冲突也就不再尖锐。
这个理论也要反过来说,如果社会发展倒退,那本来距离适当的点,也会再次密集,再次冲突。
我觉得赖特的模型挺简单,印象挺深刻的。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