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理论

前言

这本书是既多年前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之后,再一次看社会学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看到本书中对韦伯的介绍有点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想通过该书去看看这个社会。尤其是在自己想做产品经理之后,社会学的内容对理解这个社会,理解人有着莫大的帮助,而理解人,理解用户,以至于从用户观察中看到普遍的需求是产品经理的关键素质,所以,开始看本书。本书是自己在社会领域的第一本书,后边会顺着它去细看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书籍,期待能从宏观的角度上去理解、把握事物。

明确的目标:

  • 配型分析社会的基本思维模型
  • 用此思维模型,能够对公司、当今社会进行分析

思路:

  • 本书想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简单的概括该书的主要脉络
  • 再谈谈它对思路的拓展
  • 最后归回的主题,进行思维模型的总结

主要脉络

社会分层理论概况.svg

阶级测量

赖特模型

  • 4钟资产

    • 生产资料资产
    • 劳动力资产
    • 组织资产
    • 技术资产
  • 阶级分类模型

    • 先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分类
    • 对于有产根据劳动力的多少分:资本家、小雇主、小资本主义
    • 对于无产根据技术+组织划分:3*3的划分从非技术工人到专家经理的划分方式
  • 阶级位置、意识、实践

    • 阶级位置限制阶级意识,阶级意识限制阶级实践
  • 分类模型

    • 对很多人进行划分,得到社会分层的抽样

    • 问题包括

      • 被他人雇佣还是自我雇佣
      • 这家公司的雇佣人数是多少
      • 增加或减少员工的决策
      • 产品、服务变化的决策
      • 工作步骤改变的决策
      • 预算的决策
      • 技术职位
      • 教育证书
      • 工作自主性

约翰·戈德索普模型

中国社会分层

3钟资源

  • 组织资源(权力资源)

    • 主要指国家政权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 经济资源

    •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
  • 文化(技术)资源

    • 对社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术的拥有

倒丁字形社会结构

  • 方法:ISEI(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 2000专业人员
    • 5000服务业、市场销售人员
  • 依据:收入、教育、职业结构

  • 倒丁社会带来的结构紧张问题

    • 贫富差距
    • 社会价值观的分裂
    • 食品安全问题
  • 我国的中间阶级太小,主要包括

    • 管理人员
    • 专业技术人员
    • 办事员
    • 商业服务业人员

总体特征

  • 集中型社会

    • 秦统一以来,就建立了集中型社会
    • 自然形成了社会中心区域和社会边缘区域,各种社会资源首先集中在中心区域,然后向周围扩散
  • 费正清说2个中国的特征

    • 一个是农民社会,从事农业,占据原始土地
    • 城市流动的上层,包括地主、文人、商人、官吏
  • 官民社会

    • 官员身份高,占有较多财产,属于特权阶级
  • 精英层

    • 精英配置:社会中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技术精英的比例
    • 精英循环:精英群体的继承问题,要从底层吸收以及在代际间的继承
    • 精英互换:3钟精英间的流动
  • 中国王朝周期律

    • 新王朝建立总是蓬蓬勃勃,一直发展到鼎盛时期。后期财富过于集中,下层或底层聚集着巨大的生活困苦群体,社会矛盾激化,领袖组织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
  • 家庭纽带弥合社会差异

    • 血统的纽带维系了同一种族、家族内部的团结
    • 但独生子女时代家庭规模的变小大大弱化了家庭纽带

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变

  • 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的身份制

    • 贫农、下中农、富农、地主、职员、革命干部
    • 同身份地位的人形成各种各样小圈子
  • 户籍制度

    • 农村户口、城市户口
    • 20世纪50年代:农民大量流入城市,并引发粮食供应、交通、住房、城市服务的诸多问题
    • 全国每年只允许0.15%农村户口转非农
    • 城市户口在收入、消费、社会福利、就业等方面是农村户口不能比的
  • 干部与工人身份的区分

    • 教育
    • 部队转业
  • 干部分层体系

    • 1955年-1956年
    • 干部的级别是其他社会分层的基础
    • 计划经济体系大大强化了官本位
    • 单一的经济成分
    • 与干部级别相配套的福利、待遇、服务等
  • 工作单位与身份

    • 长期以来城市中的“社会”在单位内
    • 铁饭碗,一般不解雇,很少单位间调动
    • 城市就业者的住房大多由单位提供
    • 单位提供医疗、健康、食堂、商业服务、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的服务。
    • 不同单位差异较大,同一单位之间差异较小

改革开放后的巨变

  • 农民开始脱离农业劳动到农村乡镇私营企业就业,2006年达到2632万

  • 城市中持城市户口的体力劳动者下降,1991年9068万,2006年4612万

  • 农村直接从事农业劳动的从79年的80%,到98年34.52,06年的23.77%

  • 乡镇农民工78年2826.6万,98年12537万,06年14680万人

  • 个体、私营工商层的兴起,从94年500.8万人,98年7823万人,04年9605万人,06年11745万人。05年民营经济站GDP比重65%。

  • 这些变化对社会的身份制产生的很大的影响

    • 户籍身份在突破
    • 多元化的经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干部级别为基础的官本位制度(各个时期不同)【点】
    • 档案身份的突破,档案身份是单位制度的重要基础,劳动就业出现大量流动的情况下,人才的单位所有收到了很大冲击
    • 文凭、学历在社会地位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点】
    •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由于“户籍制度”出现了不同步的情况,改革30年工业发展迅猛,而城市化发展缓慢。【点】
  • 单位制的变迁

    • 社区生活的变迁

      • 2003年业主委员会出现【点】
    • 单位为自身“争利益”的想象更加突出【点】

政策变了对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影响

  • 政策群概念

    • 基调理论
    • 大的政策原则
    • 具体的政策
  • 政府主导型社会

    • 我们始终处于革命、改革、实验之中,在制度不稳定情况下,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点】
  • 政策改变结构

    • 与重大历史事件联系
    • 出台的政策不是单一政策,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政策群
  • 理想情况下政府对经济、对市场的干预措施

    • 不直接干预具体企业的运行,而是通过法律、法规调整市场的管理原则
    • 不是简单的行政手段干预,而是通过经济杠杆,如银行的利率调整
    • 法律既是对企业、市场的约束,也是对政府行为的约束
    • 法律、法规的建立,应该是普遍的参与基础上
  • 历史事件

    • 56年社会主义改造

      • 资产归国家所有,民族资产阶级消失
      • 职工队伍迅速扩大
    • 66年文革

      • 知识分子被视作资产阶级,而被打到
      • 一些造反派上升
    • 79年改革开放

      • 知识分子地位上升【点】
    • 92年南方讲话

      • 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点】
      • 90年中期国企改革
      • 市场机制的引入
      • 造成了房屋、土地、国有爱产、矿产等的重新配置
      • 90年后期城市的住房、医疗、养老、就业4大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 03年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 无序扩展
      • 贫富差异的扩大

其他流派

新自由主义:桑德斯

后现代文化分层:布迪厄

涂尔干功能主义理论

涂尔干功能主义分层思想

  • 社会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众多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为维持社会整体平衡发挥着一定作用

  • 对社会分工的认识

    • 最大意义在于将社会紧密的结合起来
    • 其次才是提供生产效率
    • 让最有才能者去承担最重要的工作,让弱者去承担较轻工作
    • 职位的配置有一定比例,高层位置上的人必然是少数
  • 社会整合

    • 社会失范:道德滑坡、信任断裂
    • 社会整合:把社会重新联系起来
    • 职业群体:相互依存的职业群,创造出有机团结
    • 职业伦理是确保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格伦斯基与索伦森

  • 阶级的分化(弱化)

    • 阶级认同
    • 社会屏蔽
    • 集体心动
  • 最终体现在职业群体

    • 新技术需要技术工人更多交流
    • 组织更依赖团队的变迁
    • 以职业为基础的协会变迁
  • 中国

    • 社会失范现象

    • 社会整合

    • 社会共同体

      • 阶级的局限
      • 政治共同体:政府与政党
      • 传统农村整合共同体与城市单位共同体
      • 家庭、家族共同体
      • 各种经济共同体
      • 各种专业共同体
      • 社区共同体
      • 各类NGO(非政府组织)
      • 兴趣共同体

罗伯特·林德与海伦·林德夫妇

  • 以小镇为对象进行分析

  • 400中谋生方式可分成2类

    • 以物为对象的谋生活动
    • 以人为对象的谋生活动

沃纳

  • 通过社会调查、参与观察等,研究一个完整社区的分层

  • 分成了6层

    • 上上层

      • 1.4%,名门望族,贵族式家族,大商人、金融家、高级职业者
    • 下上层

      • 1.6%,新的富裕家庭,新产业业主
    • 上中层

      • 10%,中等企业所有者、财产所有者、专业技术人员
    • 下中层

      • 28%,职员、白领工人、小零售商、技术工人
    • 上下层

      • 34%,从事体力劳动的半技术工人和无技术工人
    • 下下层

      • 25%,无固定收入者、失业者

帕森斯

  • 怎样才能达到社会秩序?

    • 通过规范与价值观。社会有着自己的需要,其中一个重要需要就是社会整合,而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就是为满足这个需要而产生
  • 价值观念与分层6要素

    • 家族亲属成员
    • 个人品质的差异
    • 一个人取得的成就
    • 所有权、占有
    • 权威:被制度承认的、影响他人行动的权利
    • 权力:不需要批准而影响他人的能力
  • 分层的首、次要素

    • 符合统治阶级价值观的人,社会地位就高
    • 财富
  • AGIL理论

    • adaption:社会要适应环境,从环境中寻找资源,维持生存
    • goal attainment:为社会确立目标,调动资源去实现
    • integration: 整合各个部分,保证协调关系
    • Latency:潜在的调节功能,使社会模式能够保持下去
  • 4个相应机构

    • 经济机构
    • 国家政治机构
    • 法律和宗教机构
    • 家庭、学校等文化机构

韦伯理论

韦伯理论

  • 分层的基本维度

    • 财富和收入(经济地位)
    • 权力(政治地位)
    • 声望(社会地位)
  • 共同体与社会分层

    • 定义: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感觉

    • 3钟共同体

      • 阶级

        • 经济秩序有关
      • 身份群体

        • 社会秩序有关
      • 政党

        • 政治或法律制度相关
  • 对阶级的定位

    • 在生活机会、商品占有和经济收入等方面有着一致利益的群体。重点是生活机会。
  • 对阶级行动的怀疑

    • 质疑阶级利益的概念,也质疑建立在共同阶级地位上的共同行动
  • 关于阶级斗争的研究

    • 有直接、集中的利益冲突的双方
    • 人数众多的成员处在相似的阶级地位上
    • 空间上相对集中
    • 斗争的目标明确
  • 关于身份群体

    • 产生的3种基础

      • 有相似的生活方式
      • 理性的教育
      • 家庭和职业的熏陶
    • 维持共同体

      • 门当户对的婚姻
      • 垄断特权获得方式
      • 特殊的生活方式
      • 行为惯例
      • 来自出身的排他
    • 2种类型

      • 职业群体
      • 世袭的等级群体
  • 政党

    • 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有计划的争取目标
    • 主义型政党向庇护型政党的演变

吉登斯

  • 市场能力

    • 个人可以带到市场上增强其讨价地位的各种形式的属性

      • 生产工具
      • 劳动力
    • 谁稀缺,谁有利

    • 三种市场能力

      • 对生产资料、财产的占有
      • 对教育、技术资格的占有
      • 对体力劳动的占有
  • 阶级关系的结构化:从市场能力到阶级形成之间的过程称为结构化

    • 社会流动:间接结构化

    • 直接结构化

      • 生产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
      • 企业内部的权力、权威关系
      • 吉登斯称作分配群体的影响,分配群体:在经济物品的消费模式上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种关系
  • 阶级

    • 阶级感知
    • 阶级意识
    • 阶级行动
  • 阶级冲突与矛盾

    • 分离经济与正式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点】
  • 中国

    • 21世纪以来,阶级界限越来越明显,富有阶级准入条件严格
    • 社会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比率下降
    • 阶层内部的互动加强
    • 具有阶级特征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月逐渐形成

帕金

  • 区分阶级的界限

    • 生活机会
  • 社会屏蔽与社会排他理论

    • 社会团体试图将获得资源和机会的可能性归属到具有某种资格的小圈子里,以获得最大收益。

    • 任何一种社会排他都可以定义为剥削

    • 排他制度

      • 财产制度

      • 专业资格,技术证书制度

      • 集体排他与个体排他

        • 集体排他:某一类人的排他
        • 个体排他:择优录取
    • 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

      • 合理合法的社会共识(萝卜)
      • 强制(大棒)
      • 给下层精英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缓解社会紧张
    • 社会文化缓冲带

      • 底层与上层的中间层
      • 基层组织缓冲带
      • 传统单位体质的缓冲带
      • 社会保障机制的缓冲功能

马克思理论

马克思主义

  • 阶级起源于社会分工与私有制

  • 阶级产生原因

    • 经济地位的一致性
    • 生活方式、教育的一致性
    • 具备真实的社会关系 和社会互动
  • 阶级形成的过程

    • 自在阶级
    • 自为阶级
  • 阶级斗争

    • 马克思:到目前为止一切的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 任何时期的社会历史和社会活动,都可以从中发现阶级冲突的痕迹【点】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预言

    •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两级分化造成的革命的发生
    • 资本主义建立的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
    • 中产阶级的发展状态
  • 马克思分层

    • 劳动力所有者

      • 工资
    • 资本所有者

      • 利润
    • 土地所有者

      • 租金

达伦多夫

  • 基本问题:阶级冲突或者社会冲突是资本主义特有还是工业生产的必然结果

  • 冲突型社会模式

    • 社会建立在一些要素被另外一些要素强制的基础之上,解体、冲突、变迁不断发生
    • 与其相对应的是帕金森等结构功能论者
    • 有些社会问题可以从社会整合理论提供解释,有些可以从社会冲突理论得到解释
  • 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

    •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 机械的发展使劳动市场发生变化
    • 中产阶级的产生
  • 权力、权威与强制型协作团体

    • 权威总是表现为上下级关系
    • 上级通过命令、之时来控制下级
    • 任何一个组织:政府、企业、俱乐部,表面看是协作性联合体,但只要有权威关系的存在,这种协作关系就有强制型,就可以用冲突的模式来分析。【点】
    • 占有与不占有权威就形成了冲突【点】
  • 冲突的正面效果

    • 有助于社会体系的整合
    • 有助于创造变迁
    • 冲突有重大的社会功能,可以推进社会变化、社会变革,甚至社会进步

沃勒斯坦

  •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将全世界分为核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

  • 一个国家内部的阶级差异和阶级斗争,需要将这个国家放到世界体系中才能搞清楚【点】

  • 对中国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的看法

    • 韦伯看法是受到儒家轻商的影响
    • 他的看法是:幅员辽阔带来的优势,内部的扩张余地比较大,缺少刺激新科技与新经济模式的动力
  • 世界体系论

    • 核心区域
    • 半边缘
    • 边缘
    • 如果坚持经济上自力更生,创造出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就不会边缘化【点】悖论:不开放,经济不行,开放,被边缘化
  •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

    • 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越发达,越能聚集高水平人才,发展动力更强,利润更上升。马太效应
  • 经济的周期韵律

    • 世界经济总量与世界有效需求总量的变化过程,决定世界经济的扩张与紧缩。周期在75年-100年
  • 扩大中产阶级,改变底层过于巨大的现状,摆脱我国在世界体系中的边缘位置。

赖特

思路拓展

  1. 与心理学(人格)的差异:宏观微观的差别

    社会学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去分析人,心理学是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仅从心理学的角度知道其人格特点,很多时候缺少着实用性,(一定程度上也缺少判断的准确性),但如果结合社会学,先从宏观上进行分析,再从微观上进行分析,不仅更准确一些,也更能效一些,有种融会贯通的感觉。

    另一方面即可以在宏观分层的基础上去研究人格特征的分布情况,也可以反过来研究人格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

  2. 与经济学的关系

    很多社会学家都是经济学出身,这说明了经济学对社会学的影响,在我看来,它俩之间还有异同点:

    • 社会学偏向文科,从历史规律、理论学说中去解读社会;经济学偏向理科,从数据模型的角度去分析社会。
    • 社会学包容性更好,可以保重经济学,甚至经济学可以看做社会学的一种。
    • 如同物理学,它们并没有达到终点,首先从社会现象中抽象模型,然后再用该模型去预测社会。在一定的范围、时期内,它们是适用的。但随着发展,很多时候模型跟不上变化,后人就提出新的模型去解读后世,以此往复。
  3. 这里提出一个假设

    社会的简单性促生了社会的矛盾性(革命),社会的矛盾性促进了社会的创造性,社会的创造性促进了社会的多元性,社会多元性(复杂性)造就了社会的稳定性,社会的稳定性降低了社会的矛盾性,从而降低了创造性,也就降低了社会的多元性,从而降低了社会的稳定性。

    简单归纳:矛盾 => 创造 => 多元 => 稳定 => 降低创造 => (降级稳定)

  4. 功能、结构、意识、行为

    生物学中有功能与结构相适应,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样的功能,这一点同样适合于社会学领域。

    社会功能与社会分层相适应,社会分层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限制个人意识,个人意识决定个人行为。行为反过来促进意识,意识也反作用于结构,又修改了社会的功能。

  5. 气球理论

    在真个流派的介绍过程中,阶级就像是在气球上的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气球越来越大,起初距离挺进的点,也被拉开距离,而拉开的距离,被填入了更多的点,社会冲突也就不再尖锐。

    这个理论也要反过来说,如果社会发展倒退,那本来距离适当的点,也会再次密集,再次冲突。

社会分析思维模型

我觉得赖特的模型挺简单,印象挺深刻的。

  1. 是否有产
  2. 是否有技术
  3. 是否有管理

评论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